2021年4月9日~11日,由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电介质物理、材料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届全国电子元件与材料学术大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千余名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会上,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举行了颁奖仪式,我校雷清泉院士喜获“2021年度中国电介质物理终身成就奖“,大会特邀嘉宾、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为雷清泉院士颁奖。
据悉,“中国电介质物理终身成就奖”奖项是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的奖项,专门用于表彰为我国电介质物理理论和应用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本年度全国仅2人获此殊荣。此奖项是雷清泉院士继获得全国模范教师、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龙江英才”等荣誉之后,再次获得殊荣。
会议现场
王树国校长为雷清泉院士颁奖
“2021年度中国电介质物理终身成就奖”奖牌
附:雷清泉院士学术贡献简介:
雷清泉院士自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在电介质理论与应用领域深耕、开拓,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发明了新型省醌黑高聚物粉末材料的共缩聚制备新方法,发现其新的导电规律,开发了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压力、温度双参数传感器,解决了国际上半导电高分子粉末材料在传感器领域长期未获应用的多项技术难题,成为此领域的开拓者,为推动其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雷清泉院士倡议召开了主题为“纳米电介质的多层次结构及其宏观性能”的第354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会议主题评述报告中雷清泉教授提出,纳米电介质研究涉及凝聚态物理学、材料科学、表面与界面科学、电气与电子科学与工程以及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涉及过去从未研究过的纳米电介质及相应结构这一介观领域。因此,在传统的电介质微观结构——宏观性能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加强介观或纳米尺度结构与微观结构及宏观性能之间关联作用的研究,探索建立微观结构——介观结构——宏观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理论模型,这是一个跨多学科、前瞻性和挑战性的重大科学问题。
此后,该学术思想成为了促进我国纳米电介质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南策文教授在2021年第十八届全国电介质物理、材料与应用学术会议的大会特邀报告中,评述了我国电介质储能领域的成果与发展,首先引用了雷老师在香山会议上的学术思想,而且强调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在电介质储能领域所涉及的纳米电介质材料研究正是沿着雷清泉院士规划的路径向前推进。这一思想仍然是引领未来我国纳米电介质研究发展的纲领性思想。
雷清泉院士出版的电介质理论方面的专著《高聚物的结构与电性能》,以及近年来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撰写的关于电介质理论的基础性研究与思考的系列学术论文,已经成为了我国从事工程电介质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工作者所研读的经典文献。近年来在纳米电介质研究领域,雷老师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维气体/Al2O3固壁纳原胞的超绝缘体原型,初步建立了纳结构电介质电子雪崩产生发展过程中微观结构-介观结构-宏观击穿性能三者之间的联系,并获得了验证。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Nano Energy》,使得电介质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